过滤通常是指水处理过程中以粒状介质截留水中悬浮杂质并使之获得澄清的工艺。回顾水处理工艺的发展史可知。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用于公共供水方面的慢滤池起源于18o4年的英国佩斯利(Balsley)。早期的慢滤池仅用来处理经过自然沉淀的地表水,滤后水质只能用清亮、无嗅、无味和无色等粗略指标定性描述。自水处理开始应用混凝沉淀技术后。慢滤池一度用来处理经混凝沉淀后的地表水,但其滤速太慢、占地面积过大。针对这一不足,1884年美国萨默维尔(Somerville)诞生了第一个快滤池多孔介质过滤中的影响因素众多,相互交联、复杂,难以给出一个准确、实际的理论模式,操作时不得不采用半经验的方式。然而,大量的生产实践积累了许多有关滤池运行和操作方面的经验。并由此发展出四阀、双阎、无阎、虹吸、V型、压力及变截面等多型滤池。在过滤方式上也一改过去单一的下向流式,先后出现了上向流、双向流、辐射流、横向流、连续流等较为先进的方式。滤层结构渐趋合理,相继出现了双层级配、多层级配和单层均质滤层等。滤料的种类日益多样化,除传统的石英砂、无烟煤滤料外,还开发出陶粒、纤维球、人造球粒、颗粒活性碳等许多品种。此外,"反粒度"深层过滤思想已被广泛认可并受到相当的重视.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